瑞岩弥勒——中国现存最大的布袋弥勒造像

2024-03-01

瑞岩弥勒造像


瑞岩弥勒造像,又被称为“仁佛”,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福清市瑞岩山,在瑞岩寺的右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岩山原名仙峰岩,距市区10公里,因景区内有一尊巨大的立体花岗岩弥勒佛石造像,故邑人多称“弥勒岩”。


1895年由圣公会传教士拍摄的福清瑞岩弥勒造像


这一尊弥勒造像,始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为本县人吕伯恭募缘鸠工。相传共有100名工匠在名师指导下,历时27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布袋弥勒造像,堪称国宝。


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佛一道,与泉州清源山老君造像南北呼应,成为福建宋元石造像中的巅峰之作,并称福建古代“石雕之二绝”。



弥勒造像依整块花岗岩的自然形态就地凿成。像高6.4米、宽8.9米、整体高近9米,头部高2.3米、头顶宽1.8米、耳长1.3米、嘴宽1.1米、肩宽1.6米。


造像为圆脸、扁鼻、高颧骨,两眼平视,开口大笑,双耳垂肩,盘腿趺坐,袒胸露腹,右手置于腹部,左手握有佛珠。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佛像的腿、腰上还雕有3尊小型的罗汉像,均高约0.8米,宽0.4米,雕工精细,与弥勒石像相得益彰,堪称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瑞岩弥勒造像与两晋时刚从印度传入的弥勒形态完全不同。两晋时弥勒系高鼻梁瘦长型印度人种的形象,而这一尊弥勒造像却是大肚皮、圆脸蛋、扁鼻梁、高颧骨,纯属中国僧人之态,显然是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汉化的产物。


福清瑞岩弥勒造像,摄于1910-1920年间


弥勒佛为何袒胸露腹


弥勒佛为何袒胸露腹张嘴哈哈大笑呢?民间传说中,弥勒经常外出云游天下,一日路遇两个男人,其中一人对他说:“听说您以慈悲为怀,济世救贫,那么请把您的上衣送给我吧!”


弥勒佛见说话的人赤背裸身,动了怜悯之心,欣然解衣,欲把衣服送给他。这时另一个男人见弥勒心肠这样好,也恳求说:“我的裤子都开裆了,把您的裤子借给我穿吧!”弥勒佛觉得应该一视同仁,随即解带脱裤。


恰巧此时有一个女人路过,弥勒佛慌忙无措,捧腹坐地,哈哈大笑。正如诗曰:“露腹袒胸非狂态,正人边幅不须修。”这就是弥勒佛一直保持至今的妙相来源。


瑞岩弥勒造像最妙之处


瑞岩弥勒造像最妙之处在于它的肚脐。整尊石像由石质相对疏松的白色花岗岩雕琢而成,唯独小碗一般大小的肚脐,却是最为坚硬的青色花岗岩,人称“石胆”。


在福清,相传有“墩(敲打)腹塞,会发财”之说,过去每逢节假日,众多的善男信女便前往敲打弥勒造像的肚脐,许下愿望祈求平安。历经数百年,其肚脐已深陷进去,载满了当地百姓的殷殷期盼。


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弥勒佛石像仍保存完整。福清市开发建设了弥勒岩风景区,将弥勒佛造像同历史故事和瑞岩山中岩壁上遗存的近百处明朝抗倭名臣戚继光、明朝大学士叶向高,以及林汝翥、徐霞客、陈经帮等珍贵名人题刻统一规划保护,通过扩大其历史文化价值、提高知名度,引起更广泛的重视与保护。


图|福州市博物馆

文|福建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