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

2021-12-08

最早传入中国的弥勒形象,是印度风格的天冠弥勒形象。宋代以后,方才出现笑口大开、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形象。这个弥勒佛像的原型就是奉化人布袋和尚。史料记载,布袋和尚是唐末五代四明(今宁波)长汀村人,名契此,号长汀子。常以杖荷布袋,行为怪异,示人凶吉,言语无恒,见物则乞,人问他姓氏,则答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故而人称“布袋和尚”。


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农历三月初三,端坐岳林寺东廊的一块青石上自说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肉身安葬在封山之腹(今奉化市区中塔寺内)。《辞世偈》传开后,世人遂认定他就是弥勒化身,因而塑其形象,供奉至今,奉化亦被人称为弥勒应迹之圣地。由此因缘,岳林、雪窦古刹皆被称为弥勒道场。有联云:“奉化长汀,古出布袋和尚;四明雪窦,今为弥勒道场。”


布袋和尚成为佛教本土化的弥勒形象,其大肚能容,包罗万象;开口便笑,一团和气。宽厚、乐观,深为民众喜爱。自宋以后,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形象渐成寺院弥勒佛像塑造的定式,并有画像、剧作于各地流传。


据《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和《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等记载,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慈无能胜,是公元前六世纪与释迦如来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弥勒出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辅相波婆利大婆罗门贵族家庭,出生时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身紫金色,姿容殊胜,聪慧异常。按当时印度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看后,惊讶地说:“此儿具足轮王之相,长大必当为转轮圣王。”


此话很快传到国王梵摩达耳朵里,国王十分恐慌,生怕其将来夺取王位,因而急欲觅得此人而加以杀害。弥勒的父亲深知大祸来临,便将弥勒匿藏于母舅家中。不久,其舅闻佛出世,即令弥勒等十六人往至佛所,见佛闻法,从佛出家,成为佛祖释迦牟尼座下大弟子之一。释迦牟尼曾经预言:“弥勒命终后必得往生兜率天上,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56亿7400万年后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普度众生。”弥勒因释迦牟尼佛的亲口预言,而取得了“未来佛”的资格,成为释迦牟尼的既定接班人。


寺院中所塑的三世佛,过去佛一般为燃灯佛,现世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即弥勒佛。古往今来,多有先贤大德发菩提心,愿生兜率天,印度之阿难尊者、无著、世亲菩萨,东土道安、玄奘、窥基、虚云、太虚、慈航等诸位大师均是。自西晋以来,随着弥勒圣典之传译,信众纷纷造像供奉,炳灵、云冈、龙门、敦煌石窟均有弥勒像,弥勒造像呈一时之盛。